【蘋果日報】【平貨陷阱】綠楊新邨業主疑破產 買家低價入貨一場空

樓市前景未明,市場每每有稍為平於市價放盤,都成準買家入市對象,惟當心「平價陷阱」,換來最終「得個吉」

荃灣綠楊新邨有業主懷疑放售單位騙取訂金後「走佬」該屋苑P座低層2號室,今年7月,一名李姓買家以680萬元購入上述單位,當時購入價平過市價710萬元約4%或30萬元,彭姓業主與買家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後,隨後再簽訂正式買賣合約,有關交易已完成,預計李姓買家前後共付樓價約10%即約68萬元作訂金。

市場消息指,星展銀行今日通知有關單位成銀主盤,星展銀行是第一債權人,沒收該綠楊新邨單位。按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,彭姓買家於97年底與翁姓買家聯名購入單位,當時買入價275萬元,翌年向匯豐銀行承按,2003年還清債務。

(閱讀全文…)

【蘋果日報】金管局研用「監管科技」分析按揭

內地金融當局早已運用監管科技(Suptech),即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(AI),協助監測市場風險及制訂措施,但香港的金管局尚待開始。消息說,本地一向關注的樓市風險及銀行按揭承擔,將成為金管局引入監管科技的起步點,分析模型建立後,當局日後進行宏觀評估以至微觀監察,將更全面及便利。

範圍逐步擴至其他貸款

據悉,該局已邀請一些銀行開始先導計劃,收集精細數據以建立模型初階,銀行由8月起,需就當月新批按揭貸款「逐宗」個案向該局提交詳盡資料(舉例當月做了2,000宗便要逐單提交),包括息率、優惠、按揭成數及供款收入比率、物業所在區域及屋苑等,代替現時按月進行的組合式滙報(即提交當月綜合新批按揭資料),據聞銀行8月份資料已呈交,9月份則正在滙報中。
業界認為,此乃監管操作大勢所趨,透過科技連運用代替銀行填報範本或接受電話查詢,日後當局系統可直接連繫並掌握銀行數據庫內相關資料變動,宏觀評估或微觀監管更易做到。
金管局發言人回應本報說,該局與銀行就不同議題不時有溝通,不會評論這些監管溝通的具體內容,但除了鼓勵銀行更多使用金融科技外,金管局自身亦研究如何利用監管科技,提升監管效率和成效。
據了解,因大數據分析講求批量交易資料作基礎,粒狀數據集掖成裘加以整合後,當局便能建立宏觀、立體性前瞻分析模型;以樓按為例,監管機構將來可更早察覺樓市「轉角位」迹象、每個屋苑樓價升跌、及銀行相關風險集中程度,毋須像目前倚賴市場上比較滯後及籠統的數據作判斷。

 

(閱讀全文…)

quis, elit. consequat. tristique elit. felis ante.